&

 

阿旃陀石窟

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大佛教石窟遗址,它位于德干高原文达雅山的悬崖上,在一个林木茂盛的马蹄形溪谷中。河谷底部是瓦格河。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7世纪期间建造,它是印度笈多王朝的佛教圣地,一度淹末丛林中,直到1819年,英国军官约翰·史密斯在猎虎时,无意间发现,才重见天日。石窟已于1983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。 

阿旃陀石窟艺术﹐可分为建筑﹑雕刻和壁画 3部分。

建筑:石窟主要由举行佛教仪式的支提(塔庙,910192629号窟)与供僧侣修行用的毗诃罗(精舍、僧房之意)两种类型,共有29座石窟。早期如第910窟的建筑,装饰非常简朴。到中、晚期,如第1926座支提窟,其建筑装饰更趋精美华丽、雄伟壮观。而僧房窟内部陈设简单,有石床﹑石枕和佛龛等。

雕刻:石窟的雕刻品,可分为佛教造像与装饰艺术。如第13公尺高的释迦牟尼雕像,第16窟中说法佛的造像和第26窟佛陀降魔和涅槃的场面,人物刻画细腻精巧,形态优美,确为笈多古典风格艺术的典范。另外,在一些石窟四壁布满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的浮雕,石柱上雕有活泼的飞天和女神像等。

    壁画:在笈多王朝更为辉煌壮观﹑精美绝伦。更为世界所瞩目,是印度古代壁画的主要代表。最著名的是第1窟持青莲菩萨像,妙相庄严,头戴宝冠,神态恬静而安详,已达到内心世界无比安宁的境界。在表现女性形像时﹐充分发挥笈多式的古典美学思想,人物体态丰满﹐形像高贵典雅,肤色富于质感,给人以深刻的印象。  

阿旃陀壁画和雕刻的优秀艺术,不仅对后来印度的美术产生了巨大作用,而且对于东方佛教所曾传布的国家和地区,也产生了深远影响,如中国莫高窟的壁画,日本法隆寺的壁画,还有斯里兰卡锡吉里耶的壁画都与之遥相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