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迦耶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引自《印度圣境旅人书》

  菩提迦耶(Bodhgaya),位于印度比哈省(Bihar)境内,距离现代化的迦耶城大约16公里;距离加尔各答约607公里。这里的土地肥沃而富足,平原上散布著翠绿的水田,由帕尔古(Phalgu)河(即古代的尼连禅河Nairanjana)灌溉著。

  一片覆著低矮树林的山丘,勾勒出小小村落的轮廓。就在这平静可爱的地方,释迦族的悉达多王子了解到生命的真相,成为人间至善的觉悟者 - Buddha佛陀」(意为觉悟的人)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引自《印度圣境旅人书》

  比丘们啊!我忽然心生一念如下:『这个地方真可爱!这丛树林真迷人!边上又有一条银色潺潺的河流,方便易达而令人愉快;附近也有村庄可以乞食,好人家子弟有志求道,这地方可谓应有尽有!』

  比丘们啊!因为那地方的一切都适合修行,于是我就在那里安住了下来。 

 

摩诃菩提大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引自《印度圣境旅人书》

  在佛陀正觉后约两百五十年左右,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来此朝圣,他在菩提树下安置了一块金刚座,并于菩提树旁建了一座塔寺。

  到了西元四世纪,据「大唐西域记」记载;由于当时锡兰国王王弟到印度朝礼圣地时,倍受冷落与羞辱,因此锡兰国王主动兴建摩诃菩提寺,供养来自锡兰的僧人使用。

  但是到十二世纪时,回教徒的入侵却将其破坏毁尽。直到十四世纪,缅甸国王又在阿育王的塔寺遗址上,出资护持重建。在缅甸浦甘(Pngan)的一座十三世纪建筑的寺院,就是它的缩影。

  然而,重建没有多久,这座寺庙就遭遇了严重的洪水,随著洪水而来的大量泥沙又将它埋在沙土中达数百年,直到1861年,印度考古研究所的总指挥-亚历山大.康宁汉(Alexander.Cunninghan)拜访此地,建议进行挖掘,为大塔的重生燃起了一线希望。1870年代末,在缅甸佛教徒与当时的孟加拉政府协助下,终于将摩诃菩提寺修复完成,从此这座雄伟的大塔才得以重见天日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(鹿野苑 提供)

菩提树

  是菩提迦耶的焦点所在,位于摩诃菩提寺之西方。

  根据玄奘的记载:最原始的菩提树,枝叶青翠、冬夏都不淍落,受到信众们的崇仰敬拜,但由于阿育王刚继位时崇信外道,于是亲率军队前来砍伐,将树的根、枝、叶砍得粉碎,再命令事火婆罗门放火焚烧以祭天神。不料在一片灰烬中忽然又长出了两棵树,于熊熊烈火中苍翠生长。阿育王目睹这一切,心生悔恨,于是用香乳灌溉余下的残根,到天将破晓时,菩提树已长回了原来的样子,阿育王欣喜异常,亲自在此供养此树,乐而忘返。

  然而,由于阿育王妃虔信外道,秘密派人在夜里又将树砍掉,等到第二天阿育王前来礼敬时,只见残败的树椿,悲痛之余他再次虔诚祈祷,并用香乳灌溉残根,结果不到一天的时间菩提树又重生了。

  数百年后孟加拉王设赏迦(Sasanga)信奉外道,再度毁寺焚树,手段残酷较前人更烈,幸而数月之后在原树根上又抽出了新芽。之后这株命运多桀的菩提树维持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没有再遭人破坏。

  直到1870年左右,亚历山大.康宁汉重修寺院时,老树又倒了!于是他切下一根倾倒的树枝并栽种于原地。

  如今,当时的小枝苗再度长成了高约20余公尺的巍峨大树,它浓密的枝芽覆盖著一片广场,近百年来平静的接受世人的礼敬供养,许多人喜欢聚集在树下,或坐、或躺、或禅定、或思惟、或静静的享受和平的阳光….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(鹿野苑 提供)

  朴质的石雕佛足印,颇能表现佛陀游化传法的一生;深陷的石足印内,积满了清净的泉水与短暂怒放却艳丽芳香的鲜花,代表著世人对世尊永恒的千古怀念。

 

腊八粥根据北传佛教之资料,佛陀成道的日期为农历十二月八日,因此这一天被称为佛陀成道日。

  由于 世尊当时因食用了牧羊女苏嘉塔所供养的乳粥,才得以恢复体力,以致最后终能成等无上智慧,证得苦灭之真理,所以中国佛教徒于佛陀成道日要煮粥供佛,称为「腊八粥」。

因著这个一典故,每年的十二月初八食用腊八粥,便成为中国人的民间习俗。

 

苦行梵文为Tapas,原意为「热」的意思。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,故将「受热」作为「受苦」的主要解释之一。后来,用各种严苛方法使自身「痛苦或劳苦」的行为,就演变成宗教实践中─实行自我克制,拒绝物质与感官享受,磨炼意志和坚定信仰的修行方式。

苦行唯一目的,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超自然体验─也就是宗教中所谓的「神通」。而据说节欲、贞节和禅定,对于增强思想和意志力量的确有些帮助,这点是苦行在印度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