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

 

 

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伊水两岸东、西山上,南北长约1公里。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,这里有东、西两座青山对峙。远远望去,犹如一座天然门阙,所以古称“伊阙”,石窟群就雕凿在伊水两岸山崖壁上。石窟始建于北魏迁都洛阳(494)前后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、北宋,营造时间前后达400多年。现存窟龛2100多个,碑刻题记3600多品,佛塔40余座,造像10万余身。它与敦煌莫高窟、云冈石窟成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,名列世界珍贵文化遗产。

 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之后,佛教石窟开凿活动的重心,便由云迁往洛阳龙门。龙门石窟最先开窟造像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后,从孝文帝到孝明帝的35年之间。由北魏皇室贵族发起,带来造像的第一次高峰。主要开凿有北魏的古阳洞、宾阳洞、莲花洞等石窟。北魏时期的造像,深具南朝文人雅士气质,神情温和慈祥,蕴含「秀骨清像」的美学。

 古阳洞:为龙门石窟最早开凿、雕刻内容最丰富的洞窟,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多有题记,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,造像年月及缘由,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。中国书法史上魏碑体书法的“龙门二十品”有十九品在此洞。

 宾阳三洞:是北魏时期龙门最大的洞窟,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与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洞窟。此三洞即北、中、南三洞,工程浩大,从(公元500~523) 历时23年,用工802,266个。仅中洞完成,为北魏后期的代表性洞窟。佛面相长圆清秀,表情慈祥温和,穿褒衣博带式袈裟,衣裙下垂遮盖佛座。前壁是已被盗劫国外的著名的浮雕皇帝、皇后礼佛图。

龙门石窟北魏末年造像供养热潮稍退,沉寂了约一百年左右。东、西魏造像,大都是在北魏始凿的洞窟壁面上补刻的小龛。北齐多作龛像,造像衣饰简洁贴身,雕法多采用圆雕刀法。这是一种自北魏造像向唐代造像探索和过渡的表现。

唐朝由于皇家贵族支持,从唐太宗至玄宗的一百多年间,为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二个重要时期。石窟营造富丽堂皇,雄伟壮观,造像体现唐代艺术,宽容博大,丰腴为美的气质。雕刻技法写实而精美,人物神情生动而优雅,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力,是龙门艺术的颠峰。

奉先寺:由唐皇室出资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,艺术最精美的大佛窟,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,武则天为雕造此大像龛曾“助脂粉钱二万贯”。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,身高17.1公尺,面容圆满端秀,方额大耳,长眉目秀,神情慈祥庄严。两边有迦叶和阿难圣弟子,形态温顺虔诚,文殊与普贤二菩萨雍容端庄,慈祥优美。天王、力士显得雄武有力。整组造像雕法纯熟严谨,气势雄伟,反映出大唐佛教兴盛及杰出艺术,令古今中外人士叹为观止,是龙门唐代造像的代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