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

 

青州龙兴寺佛像欣赏

  我们以青州龙兴寺的北朝石雕佛像为例,来欣赏山东的佛像之美。199610月,青州市博物馆在龙兴寺遗址北部,发掘出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的窖藏,出土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像四百余尊,这是我国佛教艺术考古的重大发现,并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、专家的高度肯定重视。这批窖藏全部为佛教造像,出土时均遭严重破坏。其被毁原因据推测可能为北周武帝(公元577)灭北齐时,在境内所发起的灭佛行动。佛寺被烧毁,佛像被破坏,僧尼被迫返俗。而这些被毁坏的佛像,残缺不完整,至散乱各处,有些信众不忍见到此状,以虔敬心开挖坑洞有秩序来集中,分上中下三排摆好,最上面有覆盖苇席,再覆以清净泥土来掩埋好,致使这批精致的佛像被保存下来。经专家调查这批佛像主要集中从北魏晚期至北齐(520~577),但也有少部份晚到北宋年间(可能后来再重新窖藏)

  这批雕刻精美的窖藏佛像,主要有背屏式造像、单体圆雕佛像、菩萨像、罗汉像等。背屏式以三尊造像最多,整体造型精美华丽,主尊佛像比例高大,庄严端祥静立中央;在佛的身体下部两侧各刻一飞舞的龙,从龙的嘴里分别向左右两侧吐出一朵带荷叶的莲花台座,二尊胁侍菩萨慈祥秀丽伫立于两侧莲台上;顶部的飞天有托塔、伎乐、供养之分,她们年轻秀美,身姿轻盈曼妙,飘带飞扬,衬托出佛菩萨的安祥宁静气氛中,有飘逸韵律的动态之美。

  在龙兴寺出土的单体圆雕佛像中,北魏佛像一般表现为头顶有高肉髻,面相清瘦,弯眉、双眼半睁,嘴角微翘,表情纯朴愉悦,身著褒衣博带式袈裟,有秀骨清相神韵。东魏时期的佛像虽然还穿看褒衣博带装,但大衣变得轻薄贴体,体型也开始丰腴。龙兴寺的北齐佛像特质是:面相丰圆,肉髻低平,双目如波垂视,嘴角内陷,含有笑意,神情静谧安祥,袈裟以通肩式或袒右肩式为主,衣纹疏简,柔薄贴体,衬托出宽肩健美的优雅身姿。

  另外有少见的「卢舍那法界人中像」,是将高超的绘画技艺施于雕刻成型的佛像身上,使两大艺术汇集于一身,形成了独具之特色。使人在观敬佛陀之时,能思惟种种佛经法界之深意。为研究佛像雕刻、绘画艺术、经典内容极为珍贵作品。

  青州地区北魏至东魏的菩萨造像,通常是高发髻载冠,面貌清秀慈祥,嘴角含笑,身穿帔帛,戴项圈和璎珞,跣足静立莲台上,神情还是以清纯含蓄的微笑为主;到北齐时期,菩萨面相圆润,五官端秀,服饰与璎珞也达到了非常庄严华丽的程度,神情在沉静慈祥中而显高雅。总之,青州造像不仅雕刻精美,其佛像中所蕴含的表情更加神妙,是我国北朝时期最杰出的石雕佛像。

  在这批造像中有造像题记如:「维大魏太昌元年九月八日比丘尼.惠照为亡父母并及亡妹阿妃敬造弥勒一躯.上为皇帝陛下师僧父母亡者直生西方无量寿国.现存眷属常与善俱.自愿己身生生世世常作净行沙门.一切众生咸同斯庆」的铭文。有些发愿文后面有题比丘、比丘尼、邑子(在家信众)等一起发愿来造的碑像,也有「比丘僧志、僧超」雕刻僧人的名字。这也反映我国北朝时佛教兴盛,皇亲贵族庶民百姓尊崇信仰佛教,在建寺造像的过程中,由有艺术才华的僧人发起,结合当代雕刻之菁英,来共襄盛举弘扬佛教的大业。创作佛像本身是一种修行弘法的志业,也是积功德结善缘的布施。其造像不仅有典雅的艺术美感,更重视内心宗教精神的升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