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迦牟尼佛

 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者,约诞生于公元前五六三年,北印度的迦毘罗卫国人(今尼泊尔南方)。父亲是净饭王,母亲是摩耶夫人,本姓乔达摩,名悉达多。

  相传摩耶夫人怀孕,准备回娘家待产的途中经过百花盛开的蓝毘尼园时,于无忧树下诞生了太子。当时有位道行高深的阿私陀仙人专程来祝福并观看太子的好相,预言太子将来若继承王位,将成为伟大的转轮圣王;若出家修道,将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。

  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天后往生,由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长。悉达多太子于七岁时接受严谨传统的各种学识、思想、文化教育。还要练习骑马、射箭、武艺等,净饭王希望太子长大后能继承王位,并成为英明的伟大国王。

  悉达多太子学尽各种学识、技艺,成为文武全才的青年,于十七岁时,父王便为太子娶美女耶输陀罗为妻,并生活在华丽的宫中,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,后来儿子罗候罗也出生,但太子并不以此为乐。有次太子出城门看到了人们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痛苦烦恼,更引起太子的深思与忧虑,并萌发了「求道救世」的意念,在廿九岁时,一个宁静的夜晚骑著白马和侍者车匿,意志坚定的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。

  悉达多太子舍弃华衣装饰,披上袈裟过著简朴沙门的修行生活,并拜访了有名的宗教家阿罗逻仙人和郁陀罗仙人,学得最高禅定修行。释尊认为这并非究意觉悟之道,于是独自来到尼连禅河畔苦行林,终日静坐冥思及各种苦行修习,经过六年,尽管身体瘦弱无比也不退道心,后来查觉到苦行并非究竟解脱方法,而放弃苦行,沐浴尼连禅河,并受牧女的乳糜供养。后来到伽耶的菩提树下,面对东方敷草而坐,禅坐冥思,这时心内心外常受来自各方的烦恼魔障干扰。释尊皆以正法意念降服,终于彻悟人生真谛。人们尊称为「释迦牟尼」(意为释迦族的圣人)也称「佛陀」。这年释尊三十五岁。

  成道后的释尊,首先来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,向五比丘宣说佛法,这便是鹿野苑的「初转法轮」。度憍陈如等最初五比丘佛弟子。接著济度了拜火教的迦叶三兄弟及其徒众一千比丘,而舍利弗、目犍连、大迦叶尊者等也都皈依成佛弟子。并返回故乡迦毘罗卫国,谒见净饭王,并度难陀、罗候罗(释尊的儿子)等族人。

  而后释尊四处传播佛法,不分贵贱、种族、信仰,度化了无数的信众,如:频婆娑罗王、波斯匿王、阿奢世王、韦提希夫人、胜鬘夫人、须达长者;低下阶层的莲花色,摩登伽女等。

  然而伟大的释尊永无停止的弘法利生,长达四十五年,终于在八十岁那年的二月十五日的深夜,于拘尸那城外的双娑罗树林中,静静的入于大般涅槃之境。

  佛教徒为了纪念释尊首先造塔供养佛舍利,而后以足印、菩提树、法轮象征释尊,最后才创造出庄严佛陀圣像。释尊有坐像、立像和卧像等,坐像是释尊结跏趺坐于宝台上,身穿袈裟,手作说法印,相好庄严在宣说佛法;立像是释尊端立于莲台上,右手作施无畏印,左手作与愿印,表示四处游化,说法度众;卧像是释尊将入大般涅槃时,右胁而卧的姿态,象征不生不灭,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。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敦煌唐代佛坐像 (临摹)
           坐像是释尊结跏趺坐于宝台上,身穿袈裟,
           右手上举作说法印,相好庄严在宣说佛法。

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佛立像 北齐 山东 石雕
          立像是释尊端立莲台上,右手作施无畏印,
          左手作与愿印,表示四方游化,说法度众。

       

            佛涅槃卧像 宋代 大足 石刻
         卧像是释尊将入大般涅槃时,右胁而卧的姿
         态,象征不生不灭,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