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 严 道 场

  「庄严道场」汎指潜修佛道或讲经说法、宣畅佛法的地方、常用妙色众宝的华丽场面彰显庄严的意义。在佛教艺术中,庄严道场包括石窟室、造像龛室、多尊像及造像碑等,这些造像体大多以佛为主体,有单独的一尊像,有的集合三、五、七尊造像而成。本单元以北齐造像碑及敦煌唐代石窟为例,说明七尊佛像之庄严道场的尊像名称与相关位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丘惠蔑造佛七尊像碑 石灰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齐皇建二年(561) 高 120 公分

  此碑正面碑额为双螭龙蟠绕及弥勒菩萨像龛。碑身部份雕凿七尊造像:中央为宁静端祥的佛陀在树下说法,佛两侧排立六个左右对称的胁侍像,由内向外依序为清净修行的比丘像、自觉圆满的辟支佛像及慈慧端祥的菩萨像,上方有两尊轻盈喜悦的飞天司掌供养之职,整体构成一组七尊像的庄严道场。背面描述悉达多太子离家苦修,仆人和白马下跪依依不舍场面,碑身题记内容丰富,书法雄健有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敦煌唐代石窟(复原) 龛高 224 宽 370 深 220 公分

  中央为佛陀相好庄严结跏趺坐在说法;年长严谨的大迦叶尊者和年轻多闻的阿尊者恭谨的随侍在侧;慈祥秀逸的菩萨闲适自在的伫立两旁;雄壮威武的天王脚踩夜叉,注视前方,展现护持正法的雄心。此组造像是依据敦煌唐代石窟庄严道场所作复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丘僧志造佛三尊立像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东 魏 石灰岩 高 132 c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佛秀骨清像,身著「褒衣博带」式袈裟,端立在莲台座上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胁侍菩萨立于倒龙吐莲座上,二菩萨脸部表情似纯真童颜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背光上的伎乐飞天,手持乐器,体态曼妙轻盈自在的飞翔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刻铭「比丘僧志」。为东魏时期山东地区的造像艺术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