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喀巴大师

  宗喀巴 (1357-1419) 藏传佛教格鲁派(黄教)创始人。是位学养修证的高僧,被公认为西藏佛教界的领袖,著作有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等书。又因为他戴黄色桃形僧帽,又称「黄帽派」。(图西藏唐卡大全)

  宗喀巴大师(1357-1419)(意为湟水滨人,是信徒对他的尊称),原名罗桑智华,一三五七年(元至正十七年)十月十日诞生于现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。其父鲁本格,母香萨阿切,两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,生子女六人,宗喀巴排行第四。宗喀巴三岁时,西藏噶举派高僧噶玛巴‧饶贝多吉自西藏往内地途经青海,为宗喀巴授近事戒,取名更嘎宁保,并预言:「此童子后当往藏中,主持正法,犹如第二能仁也」。七岁时削发出家,在夏凉寺(青海化隆县境内)受沙弥戒,高僧敦珠仁钦对他异常器重,爱之如目。宗喀巴学经十载,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十六岁时,在师父敦珠仁钦的鼓励资助下,赴西藏深造,先后在直贡寺、聂塘寺、萨迦寺等许多寺院广参高僧名师,研习显密经论,他每学完一部重要经典,就在寺院立宗答辩,释难则势如破竹,酬问则音同叩钟,在僧迦界中渐有声誉。

  宗喀巴进藏后,再未回过青海,但是由于他声名远播,故其家乡有关于他的灵迹的传说。据说,他诞生后从脐带滴血处长出一株白旃檀树,其十万片叶子上每片自然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(释迦佛之一种),故名「衮本」(意为十万身像)。又说,他二十二岁时,其母寄白发一绺,并在信中说:「吾今年迈体衰,盼儿务必返里一晤」。宗喀巴为学佛而决意不返,给慈母和姊姊寄去用自己鼻血绘成的自画像各一幅,狮子吼佛像一轴,并在信中说:「若在我出生之地以十万尊狮子吼佛像及菩提树(即白旃檀树)为胎藏建一佛塔,则如同亲晤儿面」。次年,在信徒资助下,宗喀巴之母将白旃檀树用绸缎包裹,与印成的十万尊狮子吼佛像作胎藏,周围砌石加固,建成一座莲聚宝塔(即今大金瓦殿内的大灵塔),以纪念大师诞生。此塔庄严宏伟,是塔尔寺最重要的圣迹。因先建此塔,后建本寺,故俗称「塔尔寺」。

  宗喀巴三十岁时受比丘戒,为广大僧众宣讲四部论,之后住拉萨河下游之蔡寺阅读藏文大藏经《甘珠尔》,在极乐寺讲经传法。尤其在学者苍萃的门喀扎喜栋寺,为僧众同时宣讲十七部论,这是他在卫藏讲学宏法的杰出业迹。四十二岁时智增慧广,对显密教经论造诣愈深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,并进而展开了对社会有影响的宗教活动。四十三岁起,用十年时间,一方面写出了阐明他自己体系的重要著述,如《菩提道次第》、《密宗道次第》、《格言精要》等合乎正理、经教、正因的纯正显密论著十九部;另一方面则大力弘扬戒律,提倡僧众不分显密必须严守戒律。他的一切活动,都得到明朝阐化王扎巴坚赞的资助和支持。

  一四零九年宗喀巴五十三岁时,在帕竹地方政权资助下,在拉萨大昭寺前首次发起正月祈愿大法会(即传召大会),为释迦佛塑像饰以金冠,使之成报身(受用身)佛像,并向八千余僧众发放供养。宗喀巴针对西藏佛教界出现的一些弊端(如佛教戒律废弛,僧侣生活放荡等),发起了一场改革西藏佛教的运动,主张先显后密,显密兼修,要求僧众恪守佛教戒律,纠正了当时佛门中日益颓败的风气,推动了藏区佛教文化的发展,获得信教群众的敬仰,由此创立了西藏佛教的一个新教派----格鲁派(意为善规派)。僧人皆戴黄帽,故俗称「黄教」。同年在拉萨东建立甘丹寺,宗喀巴任第一任法台。此后,其诸大弟子纷纷在各地建寺弘法。一四一九年(明永乐十七年)即藏历土猪年十月二十五日,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甘丹寺白色寝宫里圆寂,享年六十三岁。后由他的大弟子嘉操杰、克珠杰继承了法位。以后形成活佛转世制度(即达赖和班禅两个神职系统)。达赖(蒙语,大海的意思)从三世开始转世,一、二世达赖是追认的,嘉操杰被追认为第一任达赖,沿袭到现在的这一世达赖是第十四世。班禅(藏语,大学士、经人的意思)从四世开始转世,一至三世班禅是追认的,克珠杰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,沿袭到这一世班禅是第十世。在清朝和蒙古和硕特部的支持下,他所创立的格鲁派逐渐成为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,并在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四川、内蒙古等许多地区广泛流行,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教派。《本文摘自「塔尔寺简介」》